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7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如何理解“道人善,即是善。扬人恶,即是恶”; 2、如何做到正确的劝善与规过; 3、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,对家庭社会有何帮助; 4、什么才是真正的智和情; 5、如何理解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,如何做到“怨亲平等”; 6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。
二、学习报告 1、如何理解“道人善,即是善。扬人恶,即是恶”。 “道人善,即是善”。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,善人的风范,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,因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道人善,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。所以,平时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,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,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,甚至于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。 “扬人恶,即是恶”。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,对方假如知道了,可能会非常难受。所谓“背后之议,受撼者,常若刻骨”,背后对他人的议论、说他的是非,他知道后,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,时时想着报复你。所以不要去“扬人恶”,十个朋友不嫌多,一个敌人给你烦死了。我们存心仁厚,不与人起冲突。 其实当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,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,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,更大的罪过,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,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。所以,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,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,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。所以言语不可不慎。
2、如何做到正确的劝善与规过。 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,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,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?孔子赞叹颜渊“得一善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”。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,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,一定要去落实。所以只要提到贤德,孔子都会直接说到“有颜回者好学”。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,自然就能够“德皆建”。 古代人民称当官的为“父母官”,因为为官者有责任把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,真正做到“爱民如子”。同样,他们也要落实“善相劝,德皆建”,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。在隋朝,岷州刺史辛公义任职的地方有个风俗,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,让他自生自灭。他去了之后,统统把病人接到衙门照顾、治疗。那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。所以,辛公义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,把这个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。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,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。这个“慈母”不只挽救了他人的健康,还挽救了每一个人的良心。 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,所以善相劝才能德皆建。 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,那我们就没尽到自己的本分,但规劝也要抓对时机和正确的方式态度,总的要求是,我们处众当中要以和为贵,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,要“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”,也要顾及他人的面子。
3、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,对家庭社会有何意义。 “凡取与,贵分晓”。这个取、与就是比方说家里、家族在分东西,我们要视情况而定,当对方比较困难,我们应该多给,自己少拿。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,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,处处相让;当家庭有这个和气,整个家族都会兴旺。“居家戒争讼”,假如因为分不平,告上法院,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,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,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。所以尽量能够让,我们就去让。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,让给了自己的侄子,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,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。 其实人都很怕让,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没了。人不能只看眼前,当你一让,成全了德行,成全了家庭的和睦,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,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,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,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,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,要随顺天理、随顺人心去做。
4、什么才是真正的智和情。 现在常常说IQ(智商)、EQ(情商),这是外国的东西,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。这两个怎么分,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吗?智力很好叫智商吗?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、可以分开吗?当一个人情中没有智,那叫滥情,当智中没有情,那叫薄情。所以,什么是情?什么是智?有真情者必有真智,有真智者必有真情,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。所以真情真智就是一个真实的真心。像卢叔叔再怎么忙,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,这是情商还是智商?这是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、有真理智,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。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,这一些做人的态度,才叫真情、真义、真智来过一生。所以,我们要好好跟着《弟子规》、跟着四书学习,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。
5、如何理解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,如何做到“怨亲平等”。 “恩欲报”。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,不忘父母、不忘师长、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,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。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。当他懂得爱、懂得付出,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,施比受更有福。 我们能够跟随善知识学习,这些恩德要念念不忘,那回报长者最好的方式是依教奉行,能够听从他的教诲去立身行道。所以我们要时时念父母之恩,时时念师长之恩,时时要念几千年来我们的圣贤之恩。 “怨欲忘”。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,但是“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”,他是没学过做人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,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反省自己。假如自己没有错,要包容别人。如果我们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,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自己最清澈的心灵,那是很傻的事。所以当我们肯原谅别人,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。 “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”,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,我们不要放在心上,其实当我们把这个怨放在心上,对方是能够感觉到的,当你有怨气的时候,会表现在眼睛、表情,会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这样很可能又要影响一个家、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。 “有缘千里来相会”,不管善缘恶缘,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等、保持慈悲,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。所以要做到“怨亲平等”,这样才会让人打从心里佩服。其实,很多时候,我们的执着只要转一个念,扩宽心量,就能当场从执着就变成智能,所以人要会转念。
6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。 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。这个“婢仆”我们可以广泛解释为,比方我们家里请的员工、清洁工、司机,他们是用他们的劳力付出,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付出。所以,也应该教育孩子对这些仆人要当长辈看待,称他们为叔叔、伯伯。不可以从小就让孩子看人大小眼,那他的这种平等心、这种恭敬心就建不起来。这很重要。
2012年11月16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